上黄柏村,位于蝴蝶山北麓。古村生态怡人,风景绝美。
穿行于陌上,遥见村口一株南方红豆杉开枝散叶,盘根错节,村中另一株红豆杉与其相对而立。传说他们是夫妻,原在深山老林里相濡以沫,因心系村民,便义无反顾地迁居此地,护一方安康。数百年来,静静守候在岁月流淌过的时光里。
到了村里,我们慕名直奔游朴故居纪念馆。游朴是明代著名法学家、文学家,明嘉靖五年(1526年)诞生于此,历任成都府推官、大理寺评事、右寺副、左寺正、刑部郎中、广东按擦司副使、湖广布政司右参政等,是一代爱民清官。
推开纪念馆的大门,就是推开了厚重的历史。游朴为官二十余载,甘于淡泊,力除弊政,任期中三次受万历皇帝颁旨嘉奖,《福建通志》称赞他“三主法曹,无一冤狱”,晚年辞官归隐,为乡村教育奔走。后人陈应雷有诗赞曰:“先生风已古,仰止重徘徊。峰峻层云出,兰馨幽谷开。参知隆政绩,江汉著雄才。数卷藏山集,悠然一咏回。”
在层层叠叠的青翠中,有一丛丛“游朴柴”郁郁葱葱。同行的人介绍,这种灌木有很强的水土保护作用,其种子、花、茎、叶、根、皮均有药用价值,系游朴在明朝万历年间,为保护生态,解决百姓薪柴之苦,免受毒疮之疫,特地引进种植,后人为纪念游朴将其命名为“游朴柴”。
柏峰八景之一的寒泉冽井,紧挨着纪念馆,宋治平元年(1064年)即掘此井,数百年来涓流不息。相传每当夜幕降临,游朴便端坐井边苦读,口渴了,掬一捧井水,天黑了,抓几只萤火虫放在蛋壳里当作烛光。
作为村里唯一的水井,昔日这里自然人声鼎沸,嬉笑打闹,一片生机。妇女们在此洗菜浣衣,男人们在此挑水冲凉,说尽家长里短,绘尽市井百态。一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,还在井边演绎出独特的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。
此刻,我站在井边,只想用这井水沏一壶春色,邀人共饮,把盏共品,面朝春暖,静待花开,把忧愁和怨愤尘封在逝去的光阴里,把希望和梦想安放在前行的道路上。
古村虽小,却是柘荣游氏的发祥地,也是海峡两岸共同祖神游氏仙姑香脉传承的圣地。始建于宋代、位于村西北侧横龙岗西南脚的“延寿宫”,俗称“姑婆宫”,也叫“游氏仙姑宫”,是福建省重点涉台文物。始建于明宣德元年的“柏峰游氏祠堂”,为海内外一万多名游氏后裔之总祠。至今黄柏乡已成功举办两届两岸(柘荣)游氏仙姑祈福文化节,来自宝岛台湾等地的游氏宗亲均远道而来,欢庆盛宴,拓展了闽台文化交流平台,加深了两岸人民之间浓浓亲情。
据考证,游氏仙姑出生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(474年),居河南光州固始县,乃名门闺秀,她行善积德,终身未嫁,与其为官的兄长一道,散尽家财,济世赈灾,又精通医术,为民治病,造福苍生,殁后被当朝皇帝赐封为“游氏仙姑”,民众仰其善德,立庙祭祀。后因战乱,游氏先祖随军迁徙,携仙姑香火奉祀建阳长坪里,后迁祀这里,此后,当地百姓将其视为保护神,顶礼膜拜,年复一年,演绎成俗。每年农历正月十七的仙姑神诞日,游氏族人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,朝拜人群络绎不绝,热闹非凡。如今游氏仙姑信众已过千万人,遍布大陆和台港澳等地,2016年祈福仪式获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。
徜徉在村里,时光静好,心境明朗,真想将自己彻底融入这明媚的春色中。
(作者单位:福建省柘荣县人民检察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