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新闻
放大镜
苏轼的作文
2018-08-03 17:35:00  来源:

   北宋的科举考试是历史上最严格的,不仅试卷卷首要弥封,糊上举子的名字,而且答卷也是由誊录院的书吏抄成副本,考官评卷时只看副本,无法辨认考生字体。考试期间,考官还要住在贡院不能回家,防止串通作弊。北宋初年,沿袭了唐朝的科举制度,考试内容多是诗赋。王安石执政后,注重实用性,由吟诗作赋改为写政论文章,即“策论”。

  嘉祐二年(1057年)二月,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,点检试卷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。苏洵、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也到东京汴梁应试。这年考试的策论题目是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。文章的题目出自《尚书·大禹谟》孔安国的注文“刑疑付轻,赏疑从众,忠厚之至”。这一年,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参加进士考试。

  苏轼的这篇“策论”全文六百余字,掷地有声,精悍有力。文章开门见山,直抒胸臆,赞叹先王的仁政爱民。“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、康之际,何其爱民之深,忧民之切,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。”他以忠厚立论,从赏善惩恶两个方面层层递进,阐述慎刑的儒家思想。他引用《尚书》之言,推出“罪行轻重有可疑时,宁可从轻处置;功劳大小有疑处,宁可从重奖赏。”与其错杀无辜的人,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。最后,苏轼引用《诗经》《春秋》之义:立法贵严,责人贵宽,十分鲜明地点出了主题。

  梅尧臣在阅读此卷时,作者清新洒脱的文风,酣畅淋漓的论辩,引起了他的注意,以为有“孟轲之风”,立即推荐于欧阳修,并说此文可评第一。欧阳修看后,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,与其提倡的平实文风如出一辙。因此也大为赞赏,本来想同意梅尧臣的意见,评为第一。但转念一想,世上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非自己的弟子曾巩莫属,选自己的学生当第一,难免会引起风言风语,甚至遭到言官的弹劾,于是忍痛割爱,将此文评为第二。欧阳修气节高雅,严于律己之风可窥一斑。当评定完名次,拆开弥封后,欧阳修大跌眼镜,没料到此文不是曾巩所作,而是苏轼所为。苏轼也因此与状元擦肩而过。不过苏轼、苏辙两兄弟及曾巩也都进士及第。49岁的苏洵虽然榜上无名,但是也以自己的文章才学名满京师。当时士人中流传一句歌谣:“眉山生三苏,草木尽皆枯。”

  苏轼的文章可谓石破天惊,令欧阳修惊叹不已。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对苏轼大为称赞,说“读轼书不觉汗出,快哉!老夫当避此人,放出一头地。”尽管苏轼不是自己的学生,但是愿给苏轼出人头地让开一条路。其惜才、爱才之情溢于言表。嘉祐二年的科考可谓群星璀璨,俊采星驰,而欧阳修对人才的渴求和关爱,更显其博大的胸襟。《宋史》赞欧阳修“奖引后进,如恐不及,赏识之下,率为闻人”。

  苏轼虽然与状元失之交臂,但其在诗、词、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,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。

  编辑:陈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