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新闻
放大镜
最好的时光
2018-08-01 17:22:00  来源:

 

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民检察院 韩颖鑫

  我和父亲同是检察人,供职单位却在不同地方,父亲在老家山东淄博,而我则远在离家千里的河北张家口。上一次与父亲见面还是去年过年的时候,短暂的几天相聚,便是匆匆的离别。想到这里,心里不免多了几分伤感,思绪不禁跳跃到了从前,与父亲的好多往事如胶片般地滚动在眼前。

  黄口之年的我,对父亲青年时期的印象是:精神抖擞、意气风发,而且忙,很忙,忙到常常一两个月不见人影,有时中途回到家,也是匆匆几个小时,便又走了。我只知道父亲是检察院的人,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干这份工作,还干得那么起劲。直到有一天,我儿时的伙伴告诉我,他之所以与我交朋友,是因为他父亲告诉他我的父亲是检察官,因为父亲这根正直的上梁,我这根下梁也不会歪到哪去。现在想想,有些好笑,当时却让我第一次对“检察”二字心生感激。

  年幼的我渴望着父爱,想与父亲常常见面,我羡慕同龄孩子与他们父亲之间的亲密互动、说说笑笑。但我又怕与他见面,因为在极少的见面中,父亲很少对我露出笑容,他从不与我讲他的事,不讲他的过去、不讲他的当下,他不谈什么理想抱负,不说什么至理名言,只是常常对我厉声训斥,有一些我能听懂,诸如“形象不像个学生的样子”“对待长辈不尊重”“看书太少”“睡觉太晚”等等,还有一些我听不懂的,诸如“不知律己”“不懂感恩”云云。现在看来,父亲的青年时期,简单而平凡,没有轰轰烈烈、没有惊天动地,有的只是守着那一片小小“责任田”,不分昼夜,辛勤耕耘。如今的父亲已经接近退休的年龄,仍然认真严谨、兢兢业业,用日常的坚守昭示他对检察事业的敬畏和决心。

  如今,我也从事了检察工作,踏上了和父亲相同的职业道路,也逐渐理解了父亲的心境,理解了父亲的夜以继日和默默无闻,也理解了父亲的言传身教。

  如今,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。虽仍然不苟言笑,但我们之间多了很多交流,特别是多了很多关于“法治”“改革”等方面的话题。我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,他也不再一味斥责,而是能够静静地听我说,有时还会点点头表示同意。某些场合他甚至还会夸赞我几句,这在以前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场景。

  提起我从事的检察工作,他总是眉开眼笑、忍不住炫耀,似乎这是他这一生最大的成就。有一日,他破天荒给我发了微信,只有一句话:“心怀公平之心,常思正义之道。”我知道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职业习惯和素养,是他逐渐从一件件工作、一个个案子中参悟出来的心得体会,也是他对我讲的唯一的一句大道理。

  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,从小到大,我一直对与“人民检察”相关的一切有着特殊的感情。检察调研工作单调而又枯燥,写稿的日子孤单而又寂寞,我却每日埋首案前,绞尽脑汁,笔耕不辍,却还乐此不疲。一年下来,我笔下诞生的成果将近20万字。我虽不似父亲青年时期那般精神抖擞、意气风发,却也积极勇敢、乐观自信。我想,那份内心的自豪与隐忍,便是父亲传承给我的最大财富。

  编辑:陈兢